申发首页关于我们解决方案CSR中心咨询合作资讯中心求职中心联系我们
资讯中心
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企业该如何培养出“大魔王”?
2017-07-13 11:09:53

          中国乒乓球队一直很强大,甚至被认为是“独孤求败”。自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来,共获得25枚金牌,自1959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以来,共获得单项冠军90次,团体冠军38次,更是多次包揽“男单”、“男团”、“女单”、“女团”金牌,被称为“梦之队”。

     

    在这届里约奥运会中,有颜值有实力的马龙张继科依旧让我们骄傲,打哭福原爱的李彩霞也大放异彩,甚至也被冠以新的“大魔王”的称号。在为这些肩负荣光的运动员鼓掌喝彩的时候,我们也要知道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。这些选手都是经历了异常残酷的训练才得以“功成名就”。例如,他们的训练包括一般身体训练,即速度、灵敏、力量、耐力、柔韧性等项目,专项身体练习有反应力、提高步法移动速度、提高击球动作速度等一系列训练,而且运动员往往要长时间地循环训练。

     

     类似地,运动员需要接受分门别类的训练,在企业这个“竞技场”,员工也需要系统的培养模式。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将人才培养成高技能的“大魔王”呢?具体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?人力资源专家结合多年的咨询实践给出以下几点建议:

     

    **,将人才培养写进战略

     

    在知识经济时代,企业首先需要树立“人才**”的价值理念。例如,三星“人才**”价值观位列五大核心价值观之首。其次,核心人才数量、素质、结构应该来源于人力资源规划,而规划则应由企业战略分解而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得到。

     

     第二,识别人才

     

    虽然人才培养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增值,但企业碍于生产经营等“一线”工作,用于人才培养的预算有限,不可能对每个员工都“雨露均沾”。另外,二八原则也可以解释人才结构。因此,企业首先应该识别核心人才,将80%的水浇到20%的花身上。核心人才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:一是能为企业带来价值,而是稀缺性。二者缺一不可。衡量为企业的增值效应可以由绩效考核得出,这种绩效优异的人才也被称为A类人才。

     

    另外,是否是核心人才还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方向,例如,在互联网的风口之下,信息技术人才则是被青睐的对象。

     

    第三,人才培养三步走

     

    核心人才本身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,因此培养主要是定制化的查漏补缺。可采取以下三个步骤:

     

    1、构建“大牛”胜任力模型

     

    识别“大牛”的关键行为:主动精进工作,他们会自觉利用工作外时间不断学习,思考高效的工作方式;将更多的时间、精力放在更有利于企业增值的任务上;愿意主动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。

     

     2、找出行为差距

     

    采取“测评+反思”的方法帮助现存人才发现提升点。测评以自评为主,让员工自己找出差距,再进行反思:我是否有与“大牛”类似的关键行为,有哪些?又缺哪些?一个注意点是这个方法不是一次性的,而是在人才学习提升过程中持续进行。

     

     3、采取行动帮助提升

     

    掌握关键行为不可一蹴而就,而是应当循序渐进,多管齐下。企业在填补人才差距时也需要区别不同人才,分层分类地设计培养体系。

     

    对于现有人才的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培训。在实施培训时,建议基于能力模型开发培训课程体系。能力模型包括组织通用课程,领导力课程,基于职位族群胜任力模型的课程以及专业课程。开发课程可以建立学习路径图,即从知识性教材开始;逐渐融入标杆企业和本企业案例,并将课程体系与能力体系、岗位体系联结;然后逐步交互化。

     

    对于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有针对性的中长期培养。培养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:导师制、轮岗和企业大学。企业大学也可以引进o2o模式,线上在移动端发布资料,人才可以随时随地学习,线下面授培训,咨询疑难困惑,讨教实际操作技巧,然后将线上汲取的知识同化。线上线下形成一个学习的闭环。

     

    第四,结合其它管理措施

     

    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关注手段,还需要与整个管理体系联动。例如,企业需要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;对人才的任职资格标准进行评价;应用针对于人才的特殊薪酬福利政策进行激励;在出现问题时有相应的负责人进行沟通。


友情链接: 各地分支机构:涪陵公司 合川公司 铜梁公司 城南公司 北碚公司 西永公司 成都公司 苏州公司

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 重庆市人民政府 重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 重庆市人力资源协会 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 中国人力资源网

备案信息:渝ICP备17010701号-3

技术支持:重庆智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      版权归属:重庆申发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

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互联网,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,谢谢!

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1828号